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58.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人完全可以获取财富,积累资产,只要不用欺诈或邪恶手段就行;人完全可以享受精致的饮食,只要不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就行;人完全可以拥有与其地位相称的豪华居所,与条件相当的人来往,常去娱乐场所,谈论世事,没有必要到处摆出一副虔诚的面孔,满面愁容,耷拉着脑袋,而是欢喜快乐;他也无需向穷人施舍,除非心有感动,或受灵的驱使。简言之,表面上,他完全可以像世人一样生活;这一切并不妨碍他进天堂,只要他心里持有正确的神观,对待邻舍诚实、公正。人的品性实际上就是他的情感与思维,或爱与信的品性。他的一切外在行为皆从这些获得其生命;事实上,行为就是意愿,言语就是思维,因为行为来自意愿,言语来自思维。所以在圣言中,当经上说人将照自己的行为受审判、得赏赐时,意思是说,他将照产生其行为或在其行为里面的情感与思维受审判、得赏赐;因为离了这些,行为什么也不是,其品质完全取决于它们。由此可见,人的外在其实一事无成,产生外在的乃是人的内在。例如,如果人行事诚实,避免欺诈,仅仅是因为惧怕法律、害怕丧失名声,由此丧失地位或利益,如果这种惧怕约束不了他,他就会尽其所能地欺骗他人。这种人的行为表面上看似诚实,但其思维和意愿却是欺诈。他因内在是不诚实和欺诈的,故有地狱在自己里面。相反,人若行事诚实,避免欺诈,是因为这违背神和邻舍,那么他即便能欺骗他人,也不愿去欺骗;他的思维和意愿就是良心,他便有天堂在自己里面。这两种行为表面相似,内在却完全不同。
注:在圣言中,经上常说,人将照自己的行为和作为受审判、得赏赐(3934节)。“行为和作为”是指内在形式上,而非外在形式上的行为和作为,因为恶人同样能行出外在形式上的善行,而内在和外在形式上的善行只有善人才能行出(3934, 6073节)。和一切活动一样,行为也有自己的存在和显现,它们的品质来自人的内层,而人的内层属于他的思维和意愿,因为行为从这些内层发出;因此,内层的品质决定了行为的品质(3934, 8911, 10331节)。这意味着它们取决于内层在爱与信方面的品质(3934, 6073, 10331—10332节)。这也意味着行为包含爱与信,就是结果中的爱与信(10331节)。因此,照行为和作为受审判、得赏赐,其实就是照爱和信受审判、得赏赐(3147, 3934, 6073, 8911, 10331—10332节)。只要行为关注自我和世界,它们就是不良善;相反,只要关注主和邻舍,它们就是良善(3147节)。
9922.“在袍子周围的石榴中间”表由在各个方向上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的更内在特征构成。这从“在中间”、“石榴”和“周围”的含义清楚可知:“在中间”是指更内在之物(参看1074, 2940, 2973, 5897节),因此,“在中间”当论及“铃铛”所表示的对教义和敬拜的倾听和理解时,表示来自更内在的特征;铃铛在其中间的“石榴”是指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9918节);“周围”是指在各个方向上,如前所述(9920节)。铃铛之所以安在石榴中间,是因为“石榴”所表示的记忆知识是接受者,可以说是持有真理和良善在里面的容器(1469, 1496, 3068, 5373, 5489, 7770节);“铃铛”所表示的教义和敬拜必须由在记忆知识里面,如在自己容器里面的良善和真理构成;教义和敬拜若不是由良善和真理构成,仅由记忆知识构成,就没有丝毫生命在里面。
但由于很少有人明白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即教义必须由在记忆知识里面的良善和真理构成,而不是由缺乏它们的记忆知识构成,是怎么回事,故有必要给出一个尽可能容易理解的解释。外部记忆或属世记忆的一切都被称为“记忆知识”;因为既有一个外部记忆,就是对自然界事物的记忆;也有一个内部记忆,就是对灵界事物的记忆(2469-2494, 2831, 5212, 9394, 9723, 9841节)。铭刻在内部记忆中的事物不叫记忆知识,因为它们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东西;相反,它们被称为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这些就是必须在记忆知识里面的事物。因为人里面有一个外在,被称为外在人;有一个内在,被称为内在人;内在必在外在里面,如同灵魂在它的身体里面。因此,内在人里面的事物必在外在人里面的事物中,因为外在以这种方式拥有一个灵魂或生命在里面。所以,如果内在事物或内在人的事物不在外在事物里面,外在事物里面就没有灵魂,因而也没有任何生命。由于爱与信之良善是内在的,故可推知,外在事物必须拥有这良善在自己里面,记忆知识知识也必须如此,因为如前所述,记忆知识是接受者,可以说是内在事物的容器。因此,教义和敬拜必须由包含在接受者或容器里面的那些事物构成;它们不会住在空虚或缺乏内在之物的接受者和容器里面。由此明显可知当如何理解教义和敬拜的一切方面或事物必须源于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的更内在特征,这些特征由金铃铛要在石榴中间这一吩咐来表示。
此外,要知道,既有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也有关于真理的记忆知识;居于这一层的真理又可以成为接受良善的容器;因为信之真理是爱之良善的容器。关于这个主题的说明,可参看前面关于记忆知识的阐述和说明,即:记忆知识是属于属世人里面的记忆的事物(3293, 3309, 3310, 4967, 5212, 5774, 5874, 5886, 5889, 5934节);内在人通过记忆知识被打开(1495, 1548, 1563, 1895, 1940, 3085, 3086, 5276, 5871, 5874, 5901节);记忆知识是使人们变得智慧的一种手段,也是使人们变得疯狂的一种手段(4156, 4760, 8628, 8629节);记忆知识是真理的容器,真理是良善的容器(1469, 1496, 3068, 3079, 3318, 5489, 5881, 6023, 6071, 6077, 6750, 7770, 8005, 9394, 9724节);记忆知识服务内在人(1486, 1616, 2576, 3019, 3020, 3665, 5201, 5213, 6052, 6068, 6084, 9394节);当记忆知识,就是属于外部记忆的事物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时,它们就从外部记忆中消失了;但依然铭刻在内部记忆中(9394, 9723, 9841节);处于植根于仁之良善的信之真理的人能被提升到记忆知识之上(6383, 6384节);这被称为被提升到感官层之上(5089, 5094, 6183, 6313, 6315, 9730节);当一个人死亡时,他会将记忆知识,也就是属于外部记忆的事物带入来世;但那时它们会处于休眠状态;以哪种方式处于休眠状态(2475-2486, 6931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